什么是长文挑战?
一
在小学低段,识字,是最重要的任务。
那么,儿童是怎么识字的?是通过拼音识字?还是通过阅读识字?是通过记住字的形状来识字,还是通过理解字的意义来识字?
答案应该是显然的。然而,至今,还有不少人认为,儿童是通过拼音识字的,把拼音教学的意义无限夸大。实际上,拼音只是用来标识和检索的,可以在小学低段甚至中段的任何时候加以学习,而没有必要当成识字的前提。同样,我们也不是通过记住字的形状来识字的,那只是意义极端有限的辅助手段,我们是通过理解字的结构和意义来识字的,除非字形恰恰表明了意义,就像象形字、指示事、会意字一样。
举个例子,现在假如因为工作的需要,你要认识许多人。那么,能不能找来大量相关人的照片,然后标上姓名(拼音),每天教你,跟我读:这是张三,这是李四……或者加上形状描述:张三头发卷又卷,李四鼻子长又长,赵五眼睛圆又圆,王六嘴唇厚如墙……这样,以后见了张三,李四,赵五,王六,你会认识吗?你可能会认识,但是,混淆的可能性很高。而且,遗忘的速度很快。最重要的是,你完全不了解张三李四赵五王六,他们什么性格?什么爱好?是好人还是坏人?你几乎一无所知。也可以说,你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认识这些人。
那么,一个健康的过程是怎样的?
是出走去,在与你工作高相关的各种场合多露面,多多与相关的人交流。交流多了,你对许多人,就有了或深或浅的印象。而且,其中的许多重要人物,你会在不同的场合反复遇见。这样,你就熟悉了他们,他们也熟悉了你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不容易忘记他们,因为你不是在照片中认识他们的,而是在生动的交往中认识的。这样,你对他们的性格气质,就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受,这增强了你的判断力。在你工作上需要他们的时候,你也能够迅速地跟他们建立联系。如果你只是在卡片上认识他们的呢?你发现你没有办法在工作需要的时候跟他们迅速地建立联系。
现在我们回到正题。我们如何识字?是通过识字卡片,通过字的拼音和外形来大量识字的吗?(许多幼儿园就是这么做的)这样的识字,就是机械识字。字词作为语言符号,跟它所代表的意义脱离了,跟它生活于其间的语言环境也脱离了。这种双重脱离,导致了识字变得无意义,所谓的趣味识字,只是外部趣味,而不是内部趣味。结果识了许多字,但是不能灵活地运用,也无法成为语文阅读有力的支撑。
那么,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?
要么聚焦于字的意义,这是精确识字。例如要学习“本末倒置”的“本”与“末”,都是指事字。木是树的象形,下面加一个短的指事符号,代表这是树根,这就是“本”的原义,所以有一个词叫“根本”。上面加一长横,代表的是树梢,这就是“末”的原义。精确识字,是把字从语境中抽离出来,进行精确的掌握。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了一些生字,这些生字是按字频进行编排的,越早期越学高频字。儿童先在课文中认识这些字,再通过每一课的生字教学,对这个字进行精确的理解。例如,要掌握这个字的读音,字形(包括偏旁),意义(包括字源),并进行有效的组词训练,甚至造句训练。
要么聚焦于字的语境,在大量阅读中识字,这是自然识字。当一个字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时候,就像你在不同的交际场合,不断地遇到同一个人,你虽然还没有真正地研究他的性格气质,但是,对他已经有了生动的印象,他在不同场合相似的以及不同的表现,已经进入到你的头脑中了。当他下次再出现的时候,他会如何表现?你有一个基本的预测和判断,虽然你还没有真正地经人介绍跟他相识。换句话说,你认识他,但是,并不深刻地了解甚至理解它。
相比于机械识字,精确识字和自然识字,都属于意义识字。即字词与所代表的意义,以及所处的语境是连接在一起的。精确识字,往往是语文教学的任务,每一课后面都有识字表。自然识字,是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。阅读量越大,自然识字的数量就越多。
二
那么,什么是“长文挑战”呢?
长文挑战,是介于故事阅读和语文教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。故事阅读,本质上是一种主题阅读,而语文教学,本质是一种形式训练,在一二年级,核心之一是识字教学。而长文挑战是一种主题阅读,指向的,却是识字。当然,是自然识字,是一种为了健康自然的大量识字而设计的课程,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小学低段的以识字为目标的综合课程。
长文挑战课程,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:
1.选择高价值的高于儿童现有水平,但又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故事文本;
2.以指读等方式作为手段,通过反复练习,使孩子达到能够流利地朗读故事文本的程度;
3.通过为期一年约30篇故事文本的挑战积累,帮孩子突破阅读中的文字障碍,促进自然识字的爆发性增长,以便在二三年级之交能够流利地阅读整本书。
这是一个通过量变形成质变的过程。对儿童来说,也是一次走出舒适区,挑战自身可能性的过程。因此,需要成人(教师或家长)为儿童提供协助和反馈。
先回答三个问题:
1.长文挑战,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,什么时候结束?
2.长文挑战,应该挑战多少个文本?
3.长文挑战,应该选择怎样的文本?
长文挑战是为一二年级而设计的课程,也就是“大声朗读”。朗读不是一种自然的阅读,自然的阅读是默读。默读是快速地越过字词,汲取背后的意义。默读的本质,是阅读自动化,儿童忘了语言,就像司机忘记了怎么开车,写作者忘记了如何打字,但他们确实在流畅地开车和打字,因为这些动作已经自动化了,无须意识的过度介入。朗读是一种对文字的聚焦。除了指向表达或表演的朗诵艺术外(就像书法之于写字),朗读在根本上是一种学习手段,是通过对字词的聚焦,加强声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。
一般建议,长文挑战的起始时间,为一年级的第二学期,结束时间,为二年级的第一学期,为期一年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提前或推后,缩短或延长。基础好的学校或班级,也可以从一年级入学一月后的十月份开始。长文挑战不是自由阅读,是超出儿童水平的刻意练习,如果儿童感觉到不适应,或者有抵触情绪,都是正常的反应。毕竟,凡是刻意练习,都是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,都意味着儿童要走出舒适区。
长文挑战的文本,当然多多益善。通常建议30篇左右,两周挑战一篇。也可以短文章一周一篇,长文章两周一篇。要根据文本的难度和长度,以及儿童的反应来判断,保持一定的灵活性。
长文挑战的文本,一般要选择有趣味或有意义的文本,尽可能是经典。一年级,更偏向于有趣味,以绘本中的文字为最佳,二年级,更偏向于有意义,以安徒生的童话,以及类似风格和难度的文本为最佳。二年级要特别重视安徒生童话的学习,并且,尽可能以长文挑战的方式来学习。
为什么要选择有趣味或有意义的经典呢?因为语言学习并不只是对文字的学习,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呼吸。如果文本不够经典,或者不够有趣或有意义,就不容易给儿童带来深刻的内在力量,会影响语言学习的品质和兴趣。
长文挑战的难度,以在成人的帮助下,儿童能够挑战读下来为最佳。当然,读下来不是指一次完成,可能需要多次的反复,才能完成。
长文挑战,实际上是低段最有价值的深度学习之一。
三
听上去挺美。但是,在操作的过程中,长文挑战容易出现各种问题。突出的问题,是有些儿童会出现畏难情绪。在这种情况下,最怕的,是一味地迎合儿童的情绪,不断地降低学习标准。要做的是, 让文本相对于儿童始终保持一定的难度,但是,又用各种手法,刺激儿童不断地挑战突破。
那么,长文挑战容易遇到的问题都有哪些?
可能会有——
1.怎么让儿童能够持续保持兴趣?
2.儿童们之间发展不平衡,两极分化严重,怎么办?
3.怎么帮助读不下来的儿童?
怎么让儿童保持持续的兴趣?
儿童的兴趣来自哪儿?可能来自文本自身;也可能来自挑战中带来的成就感;还可能来自外部激励。在小学低段,这些手法尽可能同时使用。例如,在选择文本时,要选择有价值的文本,里面包含了主题以及表达方式是充分生命感的,儿童喜欢读。在儿童挑战的过程中,要更多地采用激励技巧,鼓励儿童花时间去一一击破。同时,也可以运用同伴比赛挑战、家庭录制视频作品等方式,帮儿童流利朗读作品。
儿童之间两极分化严重,怎么办?
两极分化是正常的。如果没有长文挑战,我们有时候甚至不明白儿童之间的巨大差异。教育的目的,不是抹平差异,而是让每个儿童按自己的节奏尽可能地向前走。因此,要解决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,首先要让长文挑战的任务保持弹性。例如,设立底线即必须完成部分,也设立一些挑战,儿童可以自主选择。在完成时间上,也要有弹性。如果是在课堂上,则可以用角色扮演等方式,把儿童带入角色中,不同的儿童分配不同的任务,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基础不平衡的问题。
怎么帮助读不下来的儿童?
除了必要的激励外,要有耐心,必要时可以用带读和指读,帮助儿童一段一段地突破,直到拿下整篇。儿童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很受挫败,如果受到持续的鼓励和支持,那么,一定数量的长文挑战过后,就可能迎来质的变化。教师如果太忙,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家长来完成。
无论如何,长文挑战的重要性都不能被低估。如果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,把周末和寒暑假也利用起来,那么,就一定能带来儿童语言的跳跃式发展,为下一个阶段的海量阅读,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(本文节选自《儿童读写三十讲》,即将出版)
强烈推荐